王侠代表:
您提出的关于提升地铁建设和运营品质,助力徐州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,现答复如下:
一、关于“科学论证,加快实施”相关建议的落实情况
目前徐州地铁正在开展第三轮《建设规划》编制方案相关研究工作,后续将根据市委、市政府要求,综合考虑城市近期建设重点、城市交通运行情况以及政策条件等因素,在线网规划基础上进行后续工作。
二、关于“创新驱动,追求品质”相关建议的落实情况
徐州地铁在全面总结第一期建设规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,秉持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、质量管理精细化、系统集成化的管理理念,在第二期建设规划设计、建造、运维全生命周期贯彻“智能、安全、高效、低耗”的战略要求,持续推动地铁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。
(一)创新驱动,智慧赋能。深化BIM技术应用,在交通疏解及管线迁改模拟、三维技术交底、孔洞精准预埋、管线碰撞检查、装配式机房施工、三维复测扫描等多场景深化应用,实现从设计、施工到运维移交“一模到底”,让BIM技术切实指导现场施工;施工现场全面推广“四新”技术应用,结合常规落底钻孔灌注桩及吊脚桩,岩石基坑创新采用“框架桩+微型复合桩”“长短桩”等新型围护结构型式,施工功效提高约30%;6号线一期工程应用短套筒始发技术,降低盾构始发接收过程的风险,缩短工期约50%;区间隧道全面采用盾构法施工工艺,采用预埋槽道进行安装,车站全面应用预制标准化装配式围挡,设备区试点装修预制条板内隔墙,停车场应用全预制检查坑等技术,机电管线采取工厂化预制,缩短工期20%以上;优化出入口钢结构构件截面尺寸、实现现场无焊接作业,连接工序缩减工期60%。
(二)精细管理,赋能增效。在体系建设方面,深化“三化四体系”建设管理模式,制定“安全文明施工二十五个必须”“质量管理二十五个一律”等刚性管控制度,开展“强基班组”建设行动方案,强化顶层部署,全面提升管理效能,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,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,有效构建安全生产责任矩阵,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。在安全管理方面,制定下发《项目工程师质量安全管理手册》《监理单位主要人员述职管理办法》《设计签字人交底制度》等,构建全链条安全管理制度;定期开展“安全生产月”“应急演练”“安全生产知识竞赛”等活动,重点开展人员履约检查、各类安全专项综合检查、安全生产考核等,进一步压实安全管理,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;在质量控制方面,制定下发《施工图设计交底、图纸会审管理办法》《轨道交通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》《质量验收管理办法》等制度,从设计源头到施工验收,全方位保障工程质量;开展“质量月”活动、质量事故警示教育、工程质量专项检查、质量控制攻关行动、质量标准化观摩活动等,提高从业人员质量意识,推进质量精细化管理。
(三)文脉传承,时代换新。徐州地铁致力于彰显城市特色文化形象,深耕文化融合车站建设,如站内设施融入车马出行图等汉文化元素,展示了徐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;1号线打造黄山垅站、人民广场站等特色站点,以“光耀彭城”为主题,选取徐州标志性、代表性的文化节点布置文化墙,达到徐州本土文化宣传与艺术欣赏的协调统一;2号线设计理念为“汉韵地铁,人文徐州”,以“楚汉黄”为线路色,精心打造九里山站、淮塔站、大龙湖站等多处特色车站,各车站设计结合区域文化特色,描绘徐州美丽画卷;3号线概念主题为“锐意新城”,打造蟠桃站(徐工主题站)等特色站,体现徐州“有情有义、诚实诚信、开放开明、创业创新”的城市精神。后续开通的二期线路将持续深耕文化与地铁的融合,6号线概念主题“和谐共融”,打造紫金路站、奥体中心北站、徐州东站3座特色车站,分别融入徐州市花、奥运五环、铁路枢纽等特色元素,体现在历史文化、自然景观、文旅及城市发展多个领域的多彩徐州,另外提取汉代瓦当“龙纹”元素、徐州博物馆的“圆形玉佩”与“S型玉龙”汉玉图案,分别应用在车站出入口外立面和站内装饰装修,展现了徐州浓厚的汉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价值。
(四)广开言路,问计于民。一是深化公众参与机制。在项目立项及工可研阶段,通过多轮次、多渠道方式(如线上网络公示平台、纸质媒体、现场公告张贴等)广泛深入征集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及受施工直接影响的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(特别是沿线学校、医院、居民区、重要企事业单位)的意见,从而在项目环评阶段能够更加全面、综合地考虑公众的利益,并认真汲取有益的建议,使项目的规划设计更完善合理。二是系统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。项目立项阶段同步启动社会稳定风险调查,通过座谈会(覆盖地铁线路沿线利益相关者,包括涉及的行政区街道办、社区等)、问卷调查及线上线下载体公示,全面识别公众对站点选址、施工影响的诉求与风险点,科学评定初始风险等级,并针对性制定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预案。针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交通影响评估中识别的高风险区域,如学校、医院、密集居住区等,在满足工程安全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,特别制定差异化、精细化的“一站一策”站点设计和施工方案,并将风险防范化解措施融入设计方案。
三、关于“精益求精,提高服务”相关建议的落实情况
徐州地铁持续探索更加优化的地铁运营方案,适当增加早晚高峰、节假日列车班次和密度,缓解高峰期交通压力,根据季节和时令特点适当调整地铁运营时间,方便市民出行,也为专程来徐州“打卡”的外地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。
(一)增加早晚高峰班车和密度。根据实际客流需求,2024年3月2日起徐州地铁1号线周末缩短行车间隔至6分54秒;2025年3月24日起1号线工作日早晚高峰缩短行车间隔至5分30秒;结合早晚高峰客流情况,2024年组织临时加开5次。后续将持续监控并分析客流变化情况,及时根据客流需求做好运营调整。
(二)增加节假日班次和密度。2025年清明节前工作日,徐州地铁3号线约16:00提前进入晚高峰,以缓解师范大学站至翟山站区段节前放假集中进站客流;2024年至今,针对节假日制定运输组织保障方案13次,在节假日前后采取增开列车、延长运营、多方式宣传等措施,同步对接徐州高铁东站,采取计划和临时同步的措施调整运营组织共计67次,做好节假日客流保障工作。在特殊日期根据实际客流需求增加上线列车和行车密度,如2025年跨年夜,1号线行车间隔缩小至4分49秒、2号线缩小至5分25秒、3号线缩小至6分钟,相较正常工作日,当日增开列车451列次。
(三)根据季节和时令特点调整运营时间。针对夏季暴雨天气,冬季大雪、冰冻天气,春秋季演唱会、音乐节、马拉松等大型活动采取提前和延长运营、临时加开列车、定点接驳等措施调整运营组织,保障市民出行以及来徐乘客出行。
(四)便民服务不断升级。推出21项精细化服务举措,包括行李寄存、爱心预约、轮椅渡板等,车站客服中心设置意见箱,每季度推出“站长接待日”,与乘客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沟通,通过标准化服务+特色创新双驱动,持续提升徐州地铁“乐服务·畅彭城”客运服务品牌效应。今年下半年,计划结合徐州两汉文化特色,推出户部山站“汉文化”主题车站和淮塔站“传匠心·先锋行”实践教育基地,探索推出免费寄存柜、“共享雨伞”等特色服务,提升客运服务精细化管理水平。
感谢您对我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关心和支持,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!
徐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
2025年7月18日